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TNNUA LOGO
:::

古物維護

古物維護研究所館

使用單位:古物維護研究所

設計者:張樞建築師事務所

基地面積:642683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28913平方公尺

完工造價:四千五百萬

完工日期:2003.10

古物維護研究所館

關於古物維護研究所

本校古物維護研究所是國內第一所從事古物維護的研究教育單位。依修繕內容分為紙質文物修復、木質文物修復、東方繪畫修復與織品修復等四個組。由於修護

工作講求精密謹慎,因此在過程中各階段皆須攝影紀錄,工作場所對於自然光線有較高的需求,而文物儲藏與工作室更須保持恆定的溫度與濕度。這些需求加上

基地的條件成為建築師在設計古物研究所館舍時獨特的挑戰。

古物所建築3D圖

古物所建築3D圖2

基地

古物研究所位於音樂大樓後方,成東西走向的山凹之中,山坡上遍生竹林與相思樹林,形成最佳的天然屏障。為了避免造成與音像大樓景觀上的衝突,校方要求

建築師降低建築高度,因此,由校區中央大道完全看不到該所館,只能循路蜿蜒抵達,更加隔絕了吵鬧與繁雜宛如藏在桃花源的建築。

古物所中庭

古物所側面

設計特色

古物維護研究所所館在設計上的主要課題有四,設計的特色亦由此而生:

  • 各修復室朝北之光源控制
  • 空調設備集中管理以節約能源
  • 古物維修運送之便利性
  • 精簡的動線以利運送與保全

 

單純且便利的動線   

進行古物維修工作,經常將古物搬動於工作室及儲藏室之間,而在古物修復前、修復中以及修復後,各階段皆須詳細攝影紀錄。因此人與古物的動線須清楚而精簡

地安排,設計者以雙併的方式,在一至三樓配置四間古物修復室、攝影室、儲藏室,共同使用居中的電梯做垂直的動線連通。

 

運用北方的光源   

為了讓工作室能取得北方穩定的自然光源,設計師在兩個樓層的四間修復室面向正北安置大片落地形成北立面輕盈透明的形象;相對地,對外的南向,則考量保全

遮避陽光的需求,採用大片的封閉牆,南實北虚形成明顯的對比。

 

層層對比的空間情境   

基於實與處的空間安排,設計師在建築形體的構成上,採用大片牆版與立方體共同組立的策略,在陽光與陰影的襯托下十分具有立體感。入口動線從垂直於牆面的方

向進入,内部空間的動線則平行於牆面,在牆與牆之間、或在牆與方體之間,那牆隙或為玻璃窗面或為露台,甚或完全留空,加上牆洞透進來會隨時間游走的陽光,

更呈現出一種亟欲由牆隙向外延伸的不穩定感。刻意打破直角印象的樓梯、狭長的中庭轉折的廊道,提供像立體畫派的多重視角,這是一段雖小但熱鬧的空間組群。

 

唯有在穿過厚重的牆面,推門進入工作室的剎那才豁然開朗而靜定下來:寬敞而高的工作空間、大片落地窗加上穩定的北方光線,對比於門外,成為穩定的中心,不

再浮動。視覺向上,大片的開窗也想多呼吸些新鮮空氣。刻意不排列的方格窗刻在樓梯牆板上,想必行走時也能從小洞中窺見室外灑落的陽光。環繞著走,就從每一

個方向都有不同的體驗,你決不會知曉轉個彎過去竟是另一種感受。

 

自然質感與材料   

整棟建築的外表採用整片灰色的洗石子,素面的處理讓陽光與陰影有揮灑的空間,突顯出立體與版的形象。而小石粒構成的牆面則有石材的聯想,顯現厚實圍構的效果

,更象徵防護安全的期待。

 

風格與象徵

這棟建築物的風格基本上是現代主義的延伸,設計師採取的策略是將形式的構成動機擺在量體與光影的處理上,冷峻而理性。但又不甘於延用九十度直角的視覺習慣,逐

刻意地配合基地走向與機能需求而折出若干角度,讓理性的幾何線條稍得舒緩。

 

版與體則是進一步構成形體的主要元素,它們是光與影的舞台,位於夾縫的透空中庭與樓

梯動線正是最好的表現所在。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棟看似單純的建築,其內部是充滿騷動的;看似理性線條的背後,其實蘊藏了不甘寂寞。而這,不正是有待修護之古文

物一向給人的印象麼?

古物所走道

古物所清水模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