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系館
音樂系館 使用單位:一貫制音樂系、應用音樂系、鋼琴伴奏所 設計者:王維仁建築研究室+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基地面積:151,370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4327.65平方公尺 完工造價:新台幣七千七百萬元 設計年月:1996.9-1997.3 施工年月:1997.7-1998.8 |
![]() |
音樂學院大樓於1999.11.12.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AIA)香港分會所評選為年度建築獎,此獎項亦為國內建築作品首次獲得海外建築獎。 |
關於七年制音樂系 本校音樂系是國內第一所七年一貫制的音樂系。學生自國中畢業後即進人接受音樂專業訓練, 一貫的課程提供持續的學習,期望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獨特的教學 理念引自歐洲的音樂院,教學與住宿緊密結合, 因此在建築上也配合設計一個結合教學與住宿複合功能的音樂學院樓群。音樂系樓群目前除了七年制音樂系之外,還 有應用音樂系與鋼琴伴奏所共用。在空間的設施上主要有:音樂練習室、學生宿舍、戶外演奏場區和廊道、服務空間及設備所需之機械房。因教學方式與一般不同, 並未設置普通教室, 而多是各種規模的練習室,如大型練習室、中型練習室、小型練習室等, 內部都擺設有鋼琴供學生樂器練習, 是音樂學群最主要的教學空間。 |
|
|
![]() |
基地 音樂系樓群位於北校區的最北端,隔一吊橋可與烏山頭水庫相連。其南側為本校操場,景觀空曠具有良好的眺望機會。由南校區北行,經梅嶺旁道路最高點之後,視野 立即開闊起來,整個音樂系樓群展現眼前。 |
|
|
![]() |
設計特色 前後合院配置 音樂系樓群分兩期興建,以東西走向的四樓長樓為建築主體, 長樓的前段為琴房教學區,後段為宿舍, 前後段之間為動線樞紐並向南北延伸為走道或天橋,以串聯各長樓。 如此形成三個各有前後兩進的合院, 一則在功能上對應教學與住宿隔而不分的特殊關係, 另則在空間形態上呼應嘉南平原農村聚落常見的合院格局。
變化豐富的空間組織 各長樓為四層樓高的建築,主要入口由北校區王主幹道東側進入,前區為教學區有琴房及大小練習室,後區屬私密性質的學生住宿空間,其空間的層級由內而外是有次序、漸 層疏密的關係。 樓群圍構多種開放全間:前庭、中庭、後院以及設置於中庭的戶外演奏場地,可提供舉辦小型音樂演奏會之用, 另有多處銜接不同建築量館的空橋,成為重要的特色。延續與 串通各棟樓的柱廊,搭配幾處廊道可延伸至外側的觀景平台, 也成為展望平原的至佳地點。
善用在地的材料 音樂系樓群的建築材料主要是清水磚、清水混凝土、洗石子等, 塑造出一種質樸、接地感強烈的建築風格。其中,清水磚主要用於牆面,並配合分區選用土黃色與傳統紅色兩種 不同色系, 前者用於琴房、教室等教學區;後者用於宿舍區。色系與質感的變化適當地區分出公共與私密區域的差别。另外,各區的門與欄杆也都藉由顏色来區分性質,紅色鐵 門與欄杆界定了宿舍區的邊界; 綠色的門為學生個人琴房與大小練習室;學生宿舍的門則是黄色的。細心的參觀者應可看出其差別與作用。
光影、韻律與音樂 設計者為了創造輕盈的感覺,儘量避免直接外露的牆面, 所以運用了較多的柱列與廊,視覺的穿透感較好。因而形成多處可觀景的空間,讓人駐足停留並可望遠。在柱廊之中, 空間量體的錯落,形成具有節奏感的壓縮、開放之空間交替, 並藉由柱列形成的陰影交替,表現出重複性與穿插性的韻律感, 遊走於其間可以體驗到輕快、舒暢的空間臨場感。 建築立面的設計,設計師嘗試以五線譜的緯線來作為分割, 巧妙地安排開口部以形成某種韻律感;棟與棟間的空橋立面則更沒有拘束, 清楚地表現出如音符般的律動。 |
|
|
![]() |
設計者介紹 王維仁,台灣大學地理系畢業,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曾於美國TAC建築事務所長期擔任設計師,現為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與 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主持人。 蔡元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進階研究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建築碩士,曾任美國ATC建築事務所資深協同主持人,現為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 公司主持人。 |